为充分发挥法治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助力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5月23—24日,省律师协会主办,省律师协会乡村振兴法律专业委员会、攀枝花市律师协会承办的“法治护航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会”在攀枝花成功举行。研讨会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圆桌交流等方式,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法治需求,探索法律服务的创新路径。
调研把脉:提供精准法律支持。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了俚濮彝族文化名村——仁和区迤沙拉村,考察当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及法治建设情况,就民族村落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发展思路等与迤沙拉村村支部书记、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度探讨、交流。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流转、乡村旅游合规经营、矛盾纠纷化解等热点问题,调研组强调村(居)法律顾问要结合基层治理实际和需求,优化法律服务,主动对接乡村法治需求,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精准法律支持。
研讨献策:构建法治共富生态。研讨会采用“现场+线上”方式举行。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张勇,攀枝花市司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市律师行业党委书记张燕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张勇指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民族地区的产业项目落地、土地流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以及集体经济的规范化运作,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全省律师要聚焦乡村振兴中法治难点,探索解决方案,推动跨界合作共建法治生态,以专业力量扎根基层,为民族地区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张燕指出,法治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资金和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法治的保障。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在服务基层治理、化解矛盾纠纷、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师要聚焦民族地区振兴的法治需求,探讨破解治理、产业、生态等难题的法治路径,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法律智慧,助力四川走出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法治之路。
专家论道:解码共富发展密码。研讨会上,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树荣以“面向共同富裕的县域乡村振兴推进路径”为题,解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指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以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提出从组织保障、城镇村体系规划、人口产业与土地集聚和适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城乡制度融合几方面推进县域乡村振兴的路径。
成都市新津区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四川省家庭农场创业发展联盟副秘书长潘小兵以“集体经济发展机制重构”为课,围绕集体经济基础概念、集体资产权属、发展必要性、发展路径、体制机制重构等内容,对集体资产权属界定、行使主体权责划分的制度规范和乡村经济新常态特征等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全面解析。
圆桌共识:激活共富法治动能。研讨会期间,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副高级农艺师、律师代表与授课专家进行了圆桌交流。围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过程中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村建设文化传承、产业融合与法律风险等议题展开分享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需注重和挖掘保护民族特色、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律师要围绕产业升级加强法律护航,深入民族地区提供法律服务活动、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职能作用。
省律师协会副监事长罗伟军对此次研讨会发表了监督意见。省律协乡村振兴委委员、律师代表、村(居)法律顾问等100余人参加现场会议,500余名律师参加线上会议。